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今天说一下润。润就是run,run就是跑。好好的跑什么?其实就是人还是中国人,只不过跑到国外去了;人总不能光腚跑到国外去吧,所以还要把钱财细软也带走。换句话说:人跑了...

身边的经济学

什么都不知道,又好象什么都知道。倒底知道不知道?

还有好文章。。。

(图片来源:本站原创,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财经 随笔

润是什么鬼?

登录后可点赞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今天说一下润。润就是run,run就是跑。好好的跑什么?其实就是人还是中国人,只不过跑到国外去了;人总不能光腚跑到国外去吧,所以还要把钱财细软也带走。换句话说:人跑了不是真的跑了,钱跑了才是真的跑。

直白一点说,润就是把人民币换成外币(主要是美元);就算没把钱存到美国去,存在国内的外币帐户上也算是半只脚跑了吧。

早些年也看到有人“跑”,大多是人去国外发展,比如留学、工作或移民。每年都有,人们从没把它上升到危机感的高度,因为那些年出国不过是为了过得更好一点,移民也多半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还记得《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吗?主人公是音乐家。辞职、办签证,买机票,奔向梦之地,一气呵成;到地方了拼命搞钱,打拼之下日子越来越好,最终活得人模狗样梦想达成。哪像现在,明明已经人模狗样了,还要跑,润变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只要目的达到,不惜一切代价,花多少钱都干。这就有点那个了。

什么情况?别的不说,我只想在这里讲一讲润的本质是什么。

一个中国人,或者说一个生活、定居在中国的人,他只能使用人民币进行消费。外币,就是算是美元,在国内也不好使。这是铁律,哪怕在日韩也一样。所以,对中国居民来讲,真正有消费(使用)意义的钱一定是以人民币形式存在的钱。把人民币换成外汇,基本上就是废纸一张,什么都不是。可是,换成了外币的人民币还能再换回人民币,又变成了“好纸”一张(由于有额度限制,这张“好纸”好的程度还要略打一点折扣)。这么说,外币也不全是废纸。如果预期人民币下跌,换成外币的倾向就是可能存在的;如果人民币未来真的下跌了,换成外币就是值得的。这就是人民币换成外币的唯一动机。有人说我就是想消费外币购买商品,不也是需要换汇吗?那要看你消费什么。如果是大笔的一次性开支,比如留学费用什么的,就需要换币,如果是小额零星的消费,根本不需要换钱,带有国际支付功能的人民币银行卡会自动帮你以等值的人民币换成外币。这种外币是“无现金”的,消费者只看到商品在交换、人民币在减少,感觉不到货币的交换。就好像你在用人民币买东西一样。

这么看来,保值是也只可能是换币的唯一原因。

问题是:为什么把人民币换成美元一定就能保值,而不是反过来呢?答案就是,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比率(汇率)从长远看必定走低。有没有人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以上断言是真的呢?没有,至少没人说出来。不过从现象看,这很有可能是真的。好比一大群羊,只有几只知道怎么走进围栏,大多数只是跟随,无须动脑,也不必动脑,因为在几只头羊的带领下,它们从来就没走错过。从众,从众,就算错了也是对的。这是其一。

其二:保值的真正内容是什么?仅仅是为了维持本币的原始购买力吗?一种似有似无的情结萦绕在“润”出去的人民币的心头。仿佛抱团过河的小蚂蚁(挤成一大团像一个球一样漂在水面),内层的全都安全过河了,最外面的那一层却都淹死了。什么原因让它们如此毅然而决绝地愿意付出巨大代价?原因很简单:如果不过河,所有蚂蚁都得死,一部分蚂蚁的牺牲换来了大部分蚂蚁的生存。如果人民币不(以一定的代价)换成外币(美元),不是代价的问题,而是所有人民币的“生存”问题。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并不知道,我只是猜测,我的猜测总是很准。

促使蚂蚁采取断臂求生的行动是它们感觉到了如果不过河它就得全部饿死、或被天敌吃掉,这使蚂蚁族群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恐惧,这种恐惧迫使它们必须过河。

那么“润”出去的人民币的恐惧感从何而来呢?或者换种方式来问:为什么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恐惧感呢?

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第一,谁在“润”?前面说过,外币在国内基本就是废纸一张,这里指的是它无法在国内使用和消费。我又说了,外币也不全是废纸,因为它还能再换回人民币来。换句话说,我们把一部分消费或储蓄换成了另一种”有价物品“。如何定义这个“有价物品”?外币也是钱,也产生利息,但外币不能花,与定期存款不能提前取(取了就不是定期了)很类似。所以,外币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与定期存款是一回事。我们不妨把外币直接当成定期存款吧。但是,定期存款是无代价、无风险的,而外币是有风险、有代价的。这是二者的区别。代价就是换汇成本,风险就是汇率波动(以及无法想换就能全部换回来)。

在有成本、有风险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是有人要做呢?这里,我要引入一种我称之为“润弹性”的概念。

假定平均一个家庭一年的消费是50万元。如果一个人有100万,他“润”走50万,这对他的消费没有什么影响;如果这个人只有50万,他“润”走50万,他的消费就立刻陷入停顿。也就是说,前者的“润弹性”很小或者说没有,后者的“润弹性”很大。基于这个概念,我们得出结论:想“润”的人一定是“有钱人”。也就是那些“润弹性”很小的人。我这么说符合一般现状与事实。一般人在安排手头的现金存款时,总是优先考虑活期,活期才能用于消费,如果消费够用,才会考虑将多余部分转为定期以获取更多的利息。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外币就是某种形式的定期存款。因此,不言自明:谁在“润”?有钱人在“润”。

第二,恐惧从何而来?俗话讲得好,光脚不怕穿鞋的。有钱人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大多数也是艰苦努力得来的,失去就意味着之前的功夫白费了。因此,有钱人的恐惧是天然的,即使没有现实外在的危险也是如此,区别只是程度大小不同而矣。为什么国内的有钱人这么害怕、这么恐惧呢?我不展开讨论,我只要指出他们害怕就够了。如果这是真的,反过来,没什么钱的人就没什么好怕的了。穷人,甚至”中产阶级“,不是不润,是没什么可怕的,也没什么可润的。由于富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对于”润“之类的问题,根本无暇顾及,也没有什么恐惧。话又说回来,穷人没有”润“的恐惧,并不等于无所畏惧,高枕无忧。相反,穷人害怕的东西比富人更甚。富人只是担心“定期存款”出问题,过日子的钱他还是不怕的;而穷人不要说”定期存款“(很少或没有),就是活期存款也很少,常常担心不够花。如果穷人大规模地失去活期,他们会不会把戾气发到富人的头上,暴动起来把富人的定期甚至活期全部抢走?如果我是一名富人,我一定很害怕。历史上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真是太多太多。如果一个社会,总是让富人处于一种恐惧中,润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不润才怪。润过之后谁会受益?当然是润出去的富人,所以总会有人去阻止富人润。谁会阻止富人润呢?富人拥有普通人无法想象的社会资源,办法总会有,他们要润,穷人阻止不了,富人也不会阻止,也许只有没什么钱又见不得别人有钱的人才会去干吧。谁知道呢?

润还是不润?这是一个问题。

身边的经济学

什么都不知道,又好象什么都知道。倒底知道不知道?

还有好文章。。。

浣溪沙

明人暗话撮一堆,旧话新说空余醉,酒无知己谁人知?

莫道天寒人不晓,此事只与君细聊,浅斟慢饮意难平。

评论
0条评论
请在下方评论

登录参与评论吧